故事一:成锡浚的故事
今天为您讲述海门英烈成锡浚的故事。
成锡浚,1928年出生于南通县十一区六甲镇,也就是现在的海门市包场镇六东村,一户殷实的手工业家庭。他的父亲经营糖坊,生活较为富裕。少年时代,先后在六甲小学、吕四小学读书。在读书期间,受到抗日救亡革命思想的影响,每逢国耻、抗战纪念日,他总是和同学们走出课堂参加集会游行。特别是新四军东进海启后,他有机会和来校的新四军战士接触,并且在校长成子祥的引导下,开始懂得一些浅显的革命道理。他满腔热情的参加进步教师组织的歌咏活动。高唱《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黄海渔民曲》等抗战歌曲,全校掀起了歌咏热潮,革命氛围十分浓郁。1941年吕四小学毕业后,考入六甲初中。1942年,日伪军大举进犯通东,六甲镇沦陷而被迫失学,在家帮助父亲料理店务。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断断续续地读了两年初中。
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双十协定,疯狂向解放区进攻。学校师生进行反内战宣传活动,成锡浚和同学们一起到学校附近四乡宣传发动群众。每到一地,他总是走在前面,在集市上向群众讲演。他慷慨激昂,义正辞严。10月,成锡浚报名参军。到了部队,成锡浚和同学一起被分配在文工队当队员。革命给了他生活的启蒙,给了他莫大的欢乐。
成锡浚在文工队里是一名文娱宣传骨干。为了鼓舞士气发动群众参加自卫战争,在部队领导下,他积极参加演唱活动,并认真学习军事知识,他深有体会地说:“当一名文工队员,要能文能武,方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军人。”他努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改造思想的实际行动中去。
1946年底,成锡浚被分配到海南区游击营当文化教员。经常带领游击小队,打击敌人,多次受到营部领导的表扬。由于作战勇敢,表现突出,经游击营党委批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7年春,敌人在海南区大肆进行“清剿”,妄图一举消灭地方武装。部队碰到的遭遇战日渐增多,斗争更加艰苦、激烈。此时,成锡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变得更加坚强勇敢。他照常带领游击小队战斗。在一次执行任务途中,遭到敌人大部队的袭击,情况危急,他命令部队突围,自己留下阻击敌人,以便掩护部队迅速突围出去。当时,敌人伏在麦田里,他利用一条堤岸作屏障与敌人对抗。但是由于岸高,阻挡了射击视线,不利于对抗敌人。他干脆跳上岸大喝一声,举枪向敌人射击,此时慌作一团的敌人都把枪口对准了他,在一阵乱枪声中他中弹倒地,壮烈牺牲。
成锡浚牺牲后,海南区游击营表彰他英勇奋斗的功迹,对他战斗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
成锡浚烈士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闪耀的思想火花是永恒的,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人们奋进。
故事二:吉鸿昌的故事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吉鸿昌18岁加入冯玉祥的队伍,开始戎马生涯,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他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国民革命军的“铁军”。吉鸿昌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共产党工作。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抢,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浑身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故事三:女性运动先驱向警予
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敲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华民族开始遭受外国列强的疯狂掠夺和宰割。内有封建王朝的腐败统治,外遭帝国主义趁火打劫,中国处于内外交困、风雨飘摇的风口浪尖上。面对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国土的日渐沦丧,越来越多的热血青年奋起反抗,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向警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向警予出身于湖南湘西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思想开明;大哥曾留学日本,思想进步、新潮,是当时湘西同盟会的负责人,也是向警予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老师。1903年,向警予进入到大哥开办的小学读书,成为当时全县第一个入学的女学生。
有一天,向警予的大哥拿着陈天华的《猛回头》回到家。这是当时风靡全国的一本书,兄弟姐妹们争先恐后地读起来。等到了向警予的手里,她就躲进房间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书中“兴学堂,教育普及”“立演说,思想遍扬”“兴女学,培植根本”“禁缠足,敬俗娇匡”等救国主张,让年轻的向警予热血沸腾,拳拳报国之情油然而生。这也坚定了向警予投身到教育救国事业中去的决心。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的政治、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一轮又一轮倡导女性解放的热潮在全国各地掀起。作为辛亥革命的阵地之一,长沙自然也被席卷其中。向警予在这时来到长沙,先后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周南女校。
这段时间,她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也接触到了大批的革命志士,眼界更加开阔。她利用一切机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但也从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当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签订的消息传来,向警予和同学们愤慨不已,他们一起走上街头,组织宣传队,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大声疾呼,以唤起同胞的救国情怀。
从周南女校毕业之后,向警予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回到了家乡,她要把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思想传播给家乡那些渴望学习的孩子们,特别是女孩子。于是,她决定创办男女合校的新式学堂——溆浦女校。
从此,乡亲们经常能够看到向警予忙碌的身影。她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尤其是到有女孩的家庭,苦口婆心地劝导父母们让女孩接受教育。
没有校舍,她就四处奔走筹款,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得到了当地进步人士的支持,把学堂设在了县城西街的文昌阁。
没有教员,她就登门拜访当地的进步青年,动员他们一起教育救国。同时,她给自己在长沙的同学写信,邀请他们参加到自己的事业中来。很快,一大批进步人士会聚到了湘西溆浦这个小县城。
学校成立后,向警予担任校长。在她的带领下,传播新思想和新风尚,呼吁废除妇女缠足的陋习,提倡男女平等,他们勇敢地向束缚了妇女几千年的封建势力发起挑战。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了不少的人才。
1919年,向警予远渡重洋到法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以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法文,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还 广泛地接触法国工人阶级,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
回国后不久,向警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她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并发动组建了“妇女解放协会”,培养了大批的妇女干部,成为当时革命斗争的一支生力军,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1928年3月,向警予在法租界被捕。面对敌人,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